10月2日,棉田里,一望无际的层层白浪翻涌着丰收的希望,大朵大朵的棉花像白云抛洒到了田野上。博州农业农村系统的棉花专家学者穿行在雪白的棉田里,对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在博州创建的“‘宽早优’绿色优质高产高效植棉技术”高产示范田进行现场鉴定。
丰收的棉田。
“每块地均匀选择3个点,每点选择1膜2.92米,即0.01亩,实收计产。”在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阳光公司高科技片区棉田,博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推广站站长闫夏拿着卷尺,精细测量后,开始采摘小样。
在棉田的另一个取样点,博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站站长李文磊仔细查看每株棉花的成铃情况。为了测产的精准度,李文磊把还没有完全盛开的棉桃也掰了下来。
专家采摘小样。
这块田的主人是棉农李鲁杰,种植模式为“宽早优”,即一膜三行,种植品种为金宏祥55号, 面积520亩。今年是李鲁杰第一年尝试种植“宽早优”模式,他站在地头,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棉花种植一膜三行的好处是易管理,单株高度可控、单铃重,成熟度好,每亩地比一膜四行和一膜六行种植模式至少多收50公斤。”
连续两日,高产示范田鉴定组的专家一行分别前往博乐市 “宽早优”“矮密早”各3个地块,进行实地田间考察和现场鉴定。专家组田间考察发现,“宽早优”高产示范田,棉株冠层结构分布合理,单株结铃强,铃多铃大且均匀,脱落少,开花结铃吐絮集中,早熟性突出,后期不早衰;群体长势好,易创高产;采用“宽早优”植棉技术,明显较其他田块高产优质,深受棉农欢迎。
专家采摘小样。
经过精细取样,周密测算,现场汇报、实地调查、专家组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此次“宽早优”绿色优质高产高效植棉技术示范田达到高产水平,平均亩产籽棉 510.3 kg;衣分按40%计算,亩产皮棉204.12kg。
(二)
“宽早优”模式在博州推广,已经历四个春秋。博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新兰感触颇深地说:“这项新技术刚开始引进时,很多棉农也是持观望的态度。我们从1000亩地开始试验推广,农技人员全程指导,推动‘良种+良法’的植棉革命。时至今日,全州因地制宜推广‘宽早优’种植模式已达37.22万亩,棉农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棉田一隅。
说起这项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博州试验站站长刘爱忠介绍,2019年9月18日,国棉联盟、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与博州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力开展“宽早优”标准化植棉技术集成应用的推广工作。
刘爱忠介绍,博州“宽早优”模式推广工作在全疆来说,是走在前列的。2019年至今,博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常规技术组装配套推广为基础,新技术应用为动力,不断优化博州不同棉区“宽早优”模式关键技术,与中棉所在精河县托里镇共同建设博州试验站,辐射面积4000亩。2022年,博州引进、改装“宽早优”播种机械25台,建设“宽早优”种植模式示范区1万亩,因地制宜推广“宽早优”种植模式37.22万亩,实现棉花生产向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专家现场鉴定。
三年来,博州引进新技术“宽早优”种植模式累计示范推广40余万亩,引进新品种新陆早63号累计示范推广20余万亩,引进新品种中棉113累计示范推广3万余亩,为打造博州50万亩优质棉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三)
随着新疆博州棉花生产水平的提高,“宽早优”植棉模式在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刘新兰认为,“宽早优”植棉技术,具有突出的科学性、创新性和适用性,是对“矮密早”模式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大朵棉花像白云洒到田野上。
闫夏介绍,“宽早优”植棉技术通过“扩行、壮株、减密、拓高”形成的配套技术体系,充分挖掘了品种优势、现代化装备(膜下肥水滴灌、精量播种、精准覆膜等)和温光资源匹配的潜力,特别是四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由“矮密早”向“温”要棉,到向“光”“温”“优势品种”和现代化装备挖潜的转变,引领了由“矮密早”向“宽早优”过渡的大趋势。
李文磊坦言,除了高产,品质也是检验一项新技术能否全面推广的关键。博州推广的“宽早优”一膜三行植棉技术,提高了群体的结铃空间,增加地膜的采光度,有利棉株集中成铃吐絮,提高棉花的早熟性及纤维品质,具有增温增光、减药减肥减人工、增产增效、绿色提质四大优势。
雪白的棉花开满枝头。
博乐市聚鑫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云峰表示,在加工企业眼里,含杂率低、一致性好的棉花才是好棉花,只有品质好才会受到下游纺织企业的欢迎。
如今,“宽早优”植棉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植棉户采用,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被列为博州十大主推技术之一,2021、2022连续两年被列为国家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中641”品种与“宽早优”相结合的高品质棉生产技术模式,在新疆示范推广增产效果显著,纤维品质明显提高,被列为“中国农科院2018年十大科技进展”。